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商务厅 关于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作的通知
2022.06.06328

摘要:


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商务主管部门

为推动内外市场衔接联通与一体化发展,以高水平外部循环带动高质量国内循环,根据《市场监管总局 商务部关于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作的通知》(国市监认证发〔202176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发〔20222号)精神现就推进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简称三同)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工作目标

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推进三同工作助推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鼓励国内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升市场占有率,缩小内外贸产品的质量差距,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加快提质升级,引导消费回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工作措施

(一)建立“三同”工作服务机制。发挥行业组织和技术服务机构优势,支持检验检测、认证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国内外产品标准比对分析、市场准入政策研判等一揽子专业技术综合服务。立足地方产业实际,针对行业领域特点为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供质量管理、标准衔接、市场开拓、认证准入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服务。今年6月至11月,与全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有机结合,分行业、分领域组织内外贸企业“三同”业务线上线下公益培训班,开展帮扶活动,帮助解决制约三同痛点”“难点问题提升内外贸企业的质量标准意识和企业管理水平。

(二)推动企业树立三同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精准把握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研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三同产品食品、农产品领域,扩大至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鼓励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相关质量评价发展三同产品。鼓励支持各地通过制定地方标准规范“三同”工作。2022全省在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发展三同企业200家。

(三)拓展“三同”产品内销渠道引导“三同”企业培育国内自主品牌,促进出口产品转内销。组织外贸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内外贸融合展会平台,开展产品展销、洽谈等活动,不断拓展内销渠道。鼓励第三方行业组织加强与省内大型商超联系对接,设立三同产品专区。鼓励加强与电商合作,通过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开展“三同”产品进社区、进校园、进食堂活动。

(四)加强“三同”工作宣传力度。发挥社会各方力量,鼓励搭建“三同”商品内销宣传推广平台,对外展示“三同”产品信息。组织观摩交流、消费体验、产品展示等活动,及时总结推广“三同”工作经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有效扩大“三同”工作社会影响。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市场监管商务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三同”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企业纾困解难的具体举措。要加强“三同”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工作路径,及时指导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做好“三同”参与企业与技术服务机构的协调、衔接等工作,确保“三同”工作有效推进

(二)争取政府支持。各市市场监管、商务部门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宣传推进“三同”工作的重要意义及系列帮扶措施,针对当前内外贸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争取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三同”工作给予支持。

(三)加强与企业沟通内外贸企业是“三同”实施主体,各市市场监管、商务部门要通过沟通、交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意识和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必要性的认识,倡导有意愿、有需求、想提升的企业参加“三同”工作,防止强拉、强推现象的发生。

(四)积极报送工作信息。各市市场监管、商务部门要及时总结“三同”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积极向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报送宣传稿件和有关材料。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将适时收集编纂各地经验做法,并向全省推广。

省市场监管局联系人:张艳峰,联系电话:0531-51792383,邮箱:scjgrzc@shangdong.cn

省商务厅联系人:车伟,联系电话:0531-51763021,邮箱:waimaochu@shandong.cn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商务厅          

2022531        

(此件主动公开)

协会对公账户

单位名称: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
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
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
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
邮政编码:250100
传 真:0531-55692988
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
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

订阅号
服务号